烽火岁月虽远去多年股王配资,但吕德鸣仍对那场惊心动魄的“人机对峙”记忆犹新。
日军的双翼螺旋桨飞机低速缓慢地掠过树梢,一边航行一边用机枪向地面无差别扫射。身形瘦小的吕德鸣,躺在田埂边,以半人高的水稻植株勉强作遮挡,心中却慌得直打鼓。日军飞机几乎贴着地面飞行,距离最近时,其高度与周边树木几乎持平。偷偷往上瞄的吕德鸣甚至还看到日军飞行员伸出头俯瞰地面。
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生命可能消亡的恐惧。
此时正值“八一三”淞沪会战后,日军将大量兵力向南京方向集结。吕德鸣的家就在必经航道上。几乎每天,他都能听见飞机在上空来回。印象最深的一回,日军趁夜轰炸吕德鸣家对岸的周泾巷火车站。俯冲投弹后,飞机拉起来时的怪声惊心动魄。
“就是因为丧失了制空权,我们才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。”多年后参加豫东战役,当敌机低飞肆虐,吕德鸣感慨万千。
一本“红皮书”
倘若没有历经硝烟,吕德鸣的人生或许是另一种模样。凭借对自然科学的天赋热情,他能拿着奖学金毕业,找到心仪的研究方向,全情投入。人生没有如果,当战火蔓延至身边,个人命运与家国紧密相连。
展开剩余80%吕德鸣6岁时,远在海外经商的父亲于加拿大温哥华病重逝世。没了经济来源,为躲避战火,他与母亲、姐姐辗转搭乘客轮来到上海租界,一家人相依为命,勉强靠着银行存款度日。为了找到安稳的落脚地股王配资,他们与其他两家人合租了武定路一栋两层小楼。吕家人少,住在亭子间。
当时,租界内物价飞涨,法币加速贬值。吕德鸣不愿成为家人负担,四处打听助学金和助学岗位。终于,他在初二下学期顺利申请到叔蘋奖学金。拿奖条件苛刻,申请人需达到主课85分以上,总平均85分以上。吕德鸣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,再加上做工读生,基本实现经济自立。
吕德鸣就读的麦伦中学,是当时沪上颇有名气的教会学校,因战火搬入租界后,庇护了不少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。当时40位老师中,有不少是中共地下党员。受此影响,麦伦中学内的各类学生社团活动踊跃。
但此时,吕德鸣对革命尚未有清晰概念。自称“政治不敏感”的他,一心扑在自然科学研究,惦念着实业兴邦,很少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。
直至读到一本“红皮书”后,他的想法有了变化。
机缘巧合下,吕德鸣接触到新出版的《西行漫记》。捧着这本书,吕德鸣如饥似渴,在繁忙的学业中挤出时间,一口气从头读到尾,并连读多遍。“红军与其他部队是不一样的”,书中关于解放区的鲜活描述,令他心生向往。
两枚金戒指
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日军日常安排数辆小坦克、装甲车在马路上巡游股王配资,并设置几个司令部以宣示占领,把英美侨民都送进集中营。
吕德鸣犹记得苏州河过桥的这一幕。每个桥头都立着两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带着狼狗,过河的人要排队逐一接受检查,甚至还要向日军鞠躬。稍有不慎,日军就指挥狼狗咬人。
大量进步青年纷纷出走,也有不少人选择前往大后方。
当吕德鸣看到解放区出版的进步书刊上印有“华中建设大学”(简称“华中建大”)招生广告时,心念一动。“华中建大是准备为抗战胜利后培养各项建设人才而建立的,我要以所学报效祖国。”
辗转联系上来自根据地的交通员“小李”后,双方约定,在杨树浦路一户空关房屋内座谈。会上,“小李”说了许多有关解放区的事。吕德鸣与一众同学听得振奋。末尾,“小李”提醒,淮南根据地即将面临日军扫荡,等结束后就来接大家。
吕德鸣下定决心奔赴根据地。可思来想去,他还是跟母亲透了口风。此前,姐姐曾不告而别参军,母亲当时的悲戚神情令他记忆犹新。但为严守保密纪律,吕德鸣只跟母亲说自己要走,却未提及去哪儿、做什么以及走多久。母亲并未追问,只翻箱倒柜地摸出两枚金戒指,叮嘱他拿去换钱作一路盘缠。多年后,吕德鸣才从好友口中知晓,他走之后,母亲常常以泪洗面:“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。”
从上海到淮南抗日根据地,吕德鸣轻装上阵,只带了两样物件。其一,母亲的金戒指,其中一个典当后作路费,另一个留着当作念想。其二,父亲从加拿大带回的羊毛毯,陪伴他度过了湿冷异常的淮南冬日。
为了庆祝奔赴根据地,吕德鸣的好友蔡达君还创作了一首短诗。那时,他们只敢偷偷地唱。“天边有奇幻的彩虹,虹底下有希望之国,寻求美和梦的人们,到希望之国,去啊,为了明天的幸福!”
三种选择
抵达淮南根据地时,吕德鸣恰好赶上华中建大开学。他选择了文教系并被编入文艺队。
华中建大的学习生活属于半军事化管理,吕德鸣要定时起床、集合早操,分组打饭打菜。令他印象最深的是“大通铺”。两张长凳上面搁床板,用砖头或土坯砌两条和长凳高低相近的床台,再用粗细相近的细竹子编成竹排搁在床台上,铺上稻草、席子。全班同学都睡在一个通铺上。如果住在老百姓家里,还得按照新四军的规矩,天天为老百姓家的水缸挑水装满。
因为会刻写钢板、油印,进校不久的吕德鸣被借去校部油印股帮忙刻写讲义。忙碌了个把月后,他又领到新任务——下田帮助农民收割小麦、插秧。在新四军,农忙时帮老百姓干农活是义务。当时,恰好是淮南农民插秧之时。第一回下稻田后,缺乏经验的吕德鸣几乎直不起腰。
华中建大的日子丰富充实。不时举行专题报告会,邀请专家学者分享,内容涵盖国际形势、敌情分析等。课业之外,吕德鸣所在的文艺队每月会穿插组织文艺晚会,学员自己排练、演出,反映根据地的斗争故事。
吕德鸣至今记得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那一天。晚饭后,全校整队到校部开大会,校领导宣布了这一消息,同学们异常振奋。有的把自己的军帽脱下抛向空中,有的回去后激动得迟迟无法入眠……
经历烽火岁月的吕德鸣,更知晓和平发展的不易。多年后,当他有机会进入大学时,好友要他填报化学专业,未来一起去军工厂,师长要他报考交通大学电机系,而他毅然填报了新兴的航空专业。
(本文系文汇报社与市委老干部局联合推出的口述历史系列访谈之一)股王配资
发布于:上海市德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